改革唯新,求變圖強。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礦井,紅柳林礦業公司以“931”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為引領,在實現智能協同上精準發力,在找“難點”、 治“痛點”、 疏“堵點”上狠下功夫,建立了智能地質保障技術體系、地質信息數據庫,實現了地質保障的數字化、三維可視化和智能化,為一流智慧礦山建設,支撐起安全高效智能綠色開采的隱形“保護傘”。
探尋地質安全“新路徑”
頂層謀劃、分步實施。從智能地質保障系統圖上就能看到礦井的設備運轉情況、智能災害預警、水害預警等可能存在的隱患和風險,一圖觀測,線上治理。
隨著龍軟GIS平臺、地測信息數據庫、開采條件評價、二三維建模和聯動、云平臺部署等系統配套應用相繼投入使用,提高了工作效率,實現了地質數據、工程數據數字化存儲。同時,數據結構、數據接口為多系統提供數據共享,對空間數據、屬性數據以及時態數據進行存儲、轉換、管理、查詢、分析和可視化提供保障,徹底解決了探測距離短、探測精度低,工人勞動強度大等諸多難點,為礦井地質安全提供建設思路與保障措施,為智慧礦山建設夯實了理論基礎,對全國礦井智能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。
找尋沉陷治理“新方法”
數據匯聚、智慧勘查。為了提高礦區的資源合理化開發、環境生態化和安全生產的可持續發展,公司提出通過無人機遙感系統、激光雷達對工作面所處地形地貌進行踏勘,根據前期實地踏勘情況,合理繪制無人機航線,通過對專業負載云臺收集的高清圖像數據進行二維或者三維重建,留存電子檔案,同時,進行歷史地形地貌對比,實時在線觀測和分析出地面沉降動態變化。
在數據采集階段,通過對采集數據的檢查、處理、分析和校正,完整呈現出礦井的三維實景模型,為地形險要人力難及、地質災害隱蔽、居住密集、礦區及有重大工程的地區提供準確信息,迅速判斷出地形地貌、植被分布、土地利用、建筑物分布等全面客觀的情況,全面還原礦山的真實面貌,徹底解決了傳統采煤沉陷監測費時、費力、成本高的諸多痛點。
構建智能感知“新航向”
全面感知、實時互聯。針對礦區不安全人、違停測速系統、變電所絕緣子發熱、煤倉溫度等關鍵問題,紅柳林礦業公司積極探索,搭建起集感知、信息處理與通信于一體的智能云平臺,以數字量方式傳播具有一定知識級別的信息,對目標進行遠距離熱狀態圖像成像和測溫,迅速進行智能分析判斷,建成了全礦區安防監控系統,達到礦井安全無死角、視野盲區全覆蓋的效果。
通過物體發出來的熱輻射,把熱輻射轉化為灰度值,再利用各物體的灰度值差異來成像,實時發現和跟蹤目標,真正意義上打破傳統的范疇限制,推動智能感知系統向更高更好更遠的層次發展,為智慧礦山的建設樹立標桿引領的示范形象。
數字化是基礎,智能化是未來。紅柳林礦業公司始終堅持在智能化發展中牢固樹立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的發展理念。圍繞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,大力推進智能系統、智能裝備的技術探索與應用,全面提升公司智能化水平,發揮智能化在安全高效生產中的核心支撐作用,推動公司向智能化高質量發展。(喬瑞 郭小鵬)